深者,深心也,集诸善行、深信不疑而显示正义。
一者,易即道,道即心。此即以叩两取中为本质的圆融思维,故又曰中道圆融。
中者,非空非有,即正因佛性。结构其体也,圆融其用也。故朱子说:由卜筮而推,则上通鬼神,下通事物。事实上,圆伊三点之提法源自印度佛学,但内在实质仍以《易》为根源,思维方式一以贯之,所以说是中国化的佛学。分殊者,殊与异也,哲学之民族性与特殊性。
而理一则是有待建构之普遍形态,是中西对话、交流、融合之结果,是未来努力之方向,是非异。而摄尽则是包含说,指涵盖一切,无所不该。但是另一方面,朱熹又多次说自己少而鲁钝,百事不及人记问言语不及人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泰山与武夷就是中国古文化的两大高峰和主要标志。朱熹讲学强调理性本体、理性人性、理性方法,这使得理性主义成为后来中国思想的主流,对中国文化、中国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,而且对中国文化和东亚文化顺利学习近代科学也起了积极作用。朱熹很严肃地说:我平生所学就是这四个字,我怎么能不说?我不说就是欺君。他这种学习的自觉,是他自知资质鲁钝而自觉奋发努力的结果。
意思是说,朱熹在同安做官的闲暇时间,反复思考李先生的话,才知道他没有欺骗自己。关于朱子学的定位,20世纪80年代后期,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提出东周出孔丘,南宋有朱熹,中国古文化,泰山与武夷。
刘子翚交往了几个僧人,朱熹很好奇就和他们聊天。这是朱熹早年的思想历程很重要的基础,有了基础和方向,再加上自己心窃好之,才能真正走上理学的轨道。做事时主敬则表现了一种做事的态度和伦理,一种专一、敬业的态度,它的反面是怠惰放肆。朱熹又应诏上书奏事,因为这一年是庚子年,所以称为《庚子封事》。
他还亲自制定了白鹿洞书院学规,叫作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。《中庸》也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。从从业做事的角度来说,朱子学的现代意义之一,是可以为东亚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一种工作伦理,朱子学的主敬精神为传统到现代的工作伦理提供了一种现成的资源、现成的伦理概念。元代时,朱熹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,这也确立了他在中国教育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。
朱子所重视的格物工夫,其中主要的用力之方即是读书,对读书作为工夫的肯定以及以读书为背景的哲学建构,是朱子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发展。保持东亚社会积极的工作伦理,朱子学仍能提供重要的资源。
广大就是规模宏大,精微就是内容精细,综罗百代就是说他对整个历史文化的全面综合。这种影响,朱熹自己概括为四个字:为己之学。
夏代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,经商、周,到孔子出生(约公元前6世纪)差不多是1500年的时间。这样比较起来,朱熹的主张是一种重视知识和学习的理性主义的方法。在这个意义上,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集大成式的人物。宋孝宗听了当然不会高兴。他说孝宗有两件事没做到,一是随事以观理,二是即理以应事。他们争论的焦点是,朱熹强调要教人广泛读书来考察事物之理,强调这是儒者治学的基本方法。
泰山就在山东,武夷山在闽北,朱熹从十几岁起就居住在武夷山下。他一方面总结了夏商周到春秋1500年的早期中华文化,一方面又通过他思想上的阐发,塑造了中华文化后来发展的气质,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灵。
朱子学的学问宗旨,常常被概括为主敬穷理,所谓主敬以立其本,穷理以进其知。当然,这和朱熹的家庭环境以及父亲的教育有关,也可以看出朱熹从小就表现出的哲学家的禀赋。
所以,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上,朱熹强调存天理、去人欲,主张以理制欲。其实,从整个三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来说,蔡尚思先生的评价是有一定理由的。
读书是格物最主要的工夫,《朱子语类》的读书法,记载了朱子教人如何读书,特别是如何读圣贤书的方法。他后来说:同安官余,反复思之,始知其不我欺矣。特别是宋以后,孔孟程朱成为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的主导力量,家孔孟而户程朱,也就是说,家家户户没有不知道孔孟程朱的。朱熹50岁时做南康知军,皇帝又诏求直言。
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学上影响最大的,前推孔子,后推朱熹。他在24岁时赴任,并提前规划了自己赴任的路线,在这个路线每个重要节点上拜访一些重要人物,其中一处就是延平。
3.学术思想 朱熹的学术成就很多,那么,所有的学术思想里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呢? 我们知道,《大学》是孔门后学的重要文献之一,其中提到的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三纲领,和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八条目,朱熹最重视的就是格物致知。朱熹65岁时又修复了岳麓书院,仍以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作为岳麓书院的学规,并且把他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作为教材,这个办法到了元明清成为书院通行的教育方法。
获得赞许后,朱熹自己也开始留意佛学。于是他就开始跟李侗通书信,请教儒家经典的学习研究,这些书信被后世编成《延平答问》。
而据朱熹自己说,这是他五六岁时候的事情。即理以应事,就是要了解事物的变化,才能够应付天下的大事。要使人心不致危害社会,就应该用道心主宰人心。道问学是就学习方面而言的。
朱熹回去后的那年冬天又上奏书,说为人君者心不正的话,天下事无一得正。后续各个时代的儒家学者,都是在传承、发展孔子的这些思想,一直到宋代。
孔子总结的是上古时代的文化,他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最初发展作了总结。进入 陈来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朱熹 。
朱熹的学说也被称为伪学而遭到禁止,朱熹自己也在党争的迫害中病故。朱熹认为,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教学生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,另外要修身、处事、践行,而不是空泛读书。